摘要: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作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世界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主动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积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立足本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势在必行。自人类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科技创新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革命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目前以互联网、机器人、5G等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错失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绝不能再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必须立足本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这既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开拓新机遇。
第二,经济全球化处于十字路口,用新理念重启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启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来,经济全球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2008年)的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阶段。与前三个阶段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重创西方发达经济体,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导致经济全球化发生逆转。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兴风作浪,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西方国家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对我国影响巨大,我国不可能依靠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轨道融入世界经济和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新发展格局,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靠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立足,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打造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经济大循环,主导并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享方向发展,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崇高目标作出伟大贡献。
第三,金融化和去工业化导致西方经济停滞成为常态,增强科技自立自强和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势在必行。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其后法、德、美、日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样板。但是,进入20世纪,西方国家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后,从70年代开始整体滑向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轨道。目前,西方国家经济呈现严重停滞态势:制造业衰落,产业竞争力严重削弱;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贫富差别极为严重,中产阶级高度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政府债台高筑,公共开支难以为继;福利制度濒于崩溃,社会保障功能衰竭;经济增速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货物商品出口能力枯竭,贸易赤字剧增。随着西方发达经济体整体性陷入发展停滞状态,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由鼓励自由开放转向内敛封闭,严格限制国外投资和商品的进入,严禁高新技术出口,严重恶化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质量和环境,导致传统国际经济大循环停顿或失灵。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和循环条件的重大变化,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国内大循环,着力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打牢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此基础上重构和引领新型国际经济大循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
第四,美国肆意恶化中美经贸关系,加快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势在必行。全球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美国经济衰退。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和摆脱经济困境,美国企图对我国实施所谓“全面脱钩”政策,从贸易、投资、科技、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遏制和打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美国的错误行径严重损害两国人民利益,也给世界带来极大危害,注定不得人心,也注定会走向失败。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反制。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美国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努力加快自身发展,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另一方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加强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美国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
第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失灵,以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为依托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势在必行。2018年,以汇率法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约为80%。以目前增长速度,这些国家十年后的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根据联合国有关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0亿,其中85亿将来自目前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经济实力提升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却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由少数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解决各类全球性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各国要求全球治理民主化呼声不断高涨,构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势在必行。中国提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指明了方向。为有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进程,我国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加快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这是提高产业链基础和现代化水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品能力的根本保证。
第六,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势在必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破坏,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一些国家借口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实现经济复苏,提出制造业本地化的战略诉求,以政府提供资金补偿的方式帮助制造业回流,个别国家甚至利用极限施压手段打压别国,这些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且长期的威胁。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为全球经济增长提振了信心。后疫情时代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各国打造本国科技创新体系和制造业体系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传统的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自主创新体系,为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升我国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绵延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取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与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及与之相联系的封建生产关系内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清时期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借此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列强于1840年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发动鸦片战争,软弱腐败的封建统治者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攻击下,拱手将国家主权让给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此中国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曾经创造了伟大科技文明的大国变成任人宰割的弱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国家主人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空前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在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一些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主要表现在: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够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和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学研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可以说,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和我国发展与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继续依靠引进别国技术谋求发展已经行不通了,科技自立自强才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才能维护和确保我国发展利益、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才能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强大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三、中国具备科技自立自强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果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一,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问世,如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应用等,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大幅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研发经费投入2.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一位。在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居世界第十四位。此外,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高铁、5G移动通信等也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二,形成竞争优势显著的制造业体系。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2016~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4.54万亿元增至31.71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为28.1%,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以强大制造能力为基础,中国商品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9%增长到2019年的13.1%。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能够迎接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制造业体系,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三,具备全球最大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消费市场增长速度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实现科技创新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市场条件。
第四,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私人资本的垄断权力过度膨胀,贫富差距扩大,不平等加剧,政治分化,经济停滞,发展失去方向。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既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首创精神,释放经济活力和创新潜力,又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都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在科技进步与公平正义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使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财富涌流更好满足人民需要,而社会财富更加公平的分配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克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财富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阻碍科技进步的弊端,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四、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路径
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能力、产业、研发、体制、国际合作等方面精心部署,加快实施,全力推进。
第一,矢志不渝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正确把握产业变迁方向。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认清全球产业发展方向是确定科技自主创新方向的前提。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其最大特点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此,要充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实现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做强做优做大数字化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强化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要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第三,统筹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工程科技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工程科技的发展。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要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链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
第四,健全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要发挥好党、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政府要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新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有明确分工,中央侧重抓基础研究,地方要更多抓应用。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要健全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要让科学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第五,立足国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要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建立为基础。我们要认真吸取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的惨痛教训,严防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风潮的侵扰,立足国内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制造业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要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六,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增强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有助于打破国家间的技术和产业壁垒,降低技术交易的风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技术合作,共享合作开发技术的好处,实现互利共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原则,遵循“互利互惠、合理分享”的国际惯例,紧密围绕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力促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进入新时代,为解决全球性的科技问题,增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我们要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推进全人类的科技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为此,要加强对我国科技创新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推动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研发,健全和完善政府引导、民间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对外合作架构;要积极吸引海外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来华从事短期或者长期工作,推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皇冠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公众号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